|
心理训练的基本原则时间:2013-08-15 1、主动性原则:训练有没有效果关键在于训练者自己主动,自己不动起来就没有任何效果,教练员不可能代他训练并取得效果。 这是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的一个明显不同,后者宣称解决心理问题的关键是咨询大师们的某种神奇疗法。当然,这是咨询师对公众宣传时采用的口吻。真到了咨询室里面,他们也会反复对你说——你得自己改变自己才行。 2、超负荷原则。训练中的心理负荷只有超越一个人平时承受的负荷才有价值。比如拓展训练中有个“高空断桥”项目。你不是恐惧吗?那就让你好好地恐惧一把。因为走高空断桥超过了绝大部分人的心理承受能力,所以才有效果。可能只有高层建筑外层清洗工对恐惧的心理负荷才超过它。 3、循序渐进原则。心理训练要符合个体自身认识发展的规律,不过,心理训练在极个别情况下也可以使用冲击训练,一下子把当事人的心理负荷顶到极限。但大部分心理训练都要保持循序渐进原则。 4、持续性原则。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都是用进废退,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,才能保持高水准。在这点上心理训练和心理咨询也有明显不同。后者宣称其“疗法”的效果可以永远保持下去。进这个门时你带着一堆问题,出这个门你就是一个“新人”了。心理训练不承诺会有这个效果,它只是提供训练方法,当事人必须长期训练才能提高并保持心理机能的水平。 5、针对性原则。每项训练要增强哪方面的机能必须有针对性。现代体育和传统体育的一大不同,就是结合生理学知识,搞清了各种训练的针对性,去掉许多危险或者低效的训练手段。健身房里的联合器械就是分别针对你一块块肌肉来设计的。 心理训练在这方面更更困难一些。因为在日常生活中,各项心理机能都是统一发挥作用的,怎么样把它们抽取出来,用某种训练单独加以强化,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很准确的答案。但这是心理训练努力的方向。 6、个性化原则。每个人的生理情况都不一样,不存在完全统一的训练手段。教练员必须针对不同选手的情况制定个别训练手段。 如果说这一点在体育训练中还不太明显的话,由于心理状态的个性特点更明显,它在心理训练中必须要更严格地贯彻。心理训练的第一步就是先了解当事人的心理状态,再编制出特定的训练程序。 7、全面性原则。必须对全部生理机能和心理机能进行训练,不得偏废。 当然,由于人们从事的体育项目或者日常工作不同,肯定会有某些生理机能或者心理机能会被突出训练。但在这个时候不能对其它机能有所偏废。 目前社会上已经存在着不少心理训练班。由于训练时间过短,只能针对某一心理机能进行训练。有的是“注意力训练”,有的是“自信心训练”,有的是针对儿童的“感觉统合训练”,不一而足。在心理训练目前这个发展阶段上,由于社会还不认可,条件简陋,从单项训练入手无可厚非。但不发展到全面训练,单项训练的成果就不容易保持,因为心理机能在现实生活中是互相配合发挥作用的。比如不进行情绪训练,注意力训练的效果就不容易保持。不接受行为训练,外显行为笨手笨脚,长期低效率,自信心又从哪里来? 上一篇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“抗压能力”下一篇心理训练的作用 |